睡前聊一会儿,梦中有世界。听众朋友们,晚上好。
近来,“第一杯,敬自己”的话题席卷各大短视频平台,引发无数网友模仿创作。“敬自己,敬买了吉他后就放在角落吃灰,永远三分钟热度,可永远愿为喜爱买单”;“敬自己,敬明明专业不对口,却敢一头扎进新领域,然后果然失败,但仍不服输”……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在“敬自己”的杯里,究竟斟满了怎样的情绪与思考。
镜头前,他们或举酒杯、或捧茶盏、或端奶茶,将那些非凡的经历、坎坷的遭遇,乃至旁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,裹上幽默的外壳,坦然分享。这并非一场单纯的情绪释放,更折射出年轻人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:不再执着于外界认可的勋章,而是主动为自己的每一份努力盖章。
杯中蕴藏的,是对自我的关照,是一种深刻的主体性觉醒。传统意义上,“敬酒”的对象常是父母、师长、领导,感念的也多是外部扶持与机遇。大家习惯了把致敬和谢意留给他人,把自己放在最后,乃至被遗忘的角落,仿佛那些努力是“不值一提的”,小情绪是“不重要的”。奔波的路途中,我们总是忙于应对世界,却疏于安顿自己。即使闲暇时光,欢娱和热闹也总是源于外界与网络。
这杯“敬自己”,就是一次迟到的自我对话、一次难得的自我肯定,要将那个最重要却最易被忽略的人拉到台前——敬的不是多么耀眼的成功,而是即使无人关注,也在努力奋斗的自己;敬的不是一帆风顺的幸运,而是哪怕跌跌撞撞,也没放弃往前走的自己。
最令人动容的,是“敬自己”的叙事里,没有“必须优秀”的焦虑,而是“接纳平凡”的温柔。惊天动地的成就当然值得庆祝,但如果只有这种形态值得庆祝,只会衍生更多披着新式外衣的“成功学”。但在这些视频里,我们看到了对“寻常”的拥抱,对“简单”的热爱:敬那个今天有好好吃饭的自己,敬煮出一碗泡面没有糊锅的自己,甚至只是敬记得给窗台绿萝浇了一次水的自己……
成功如何?失败如何?普普通通又如何?生活的意义并非总在远方的波澜壮阔,也真切地潜藏于眼前的溪水潺潺。即使没有耀眼的名声、没有传奇的成功,每一个平凡的你我依然拥有为自己举杯的资格,只要我们的努力没有辜负自己。
“敬自己”,也是在为个人“松绑”,指向一种更豁达的人生哲学。社会时钟里,我们常被“别人的进度条”追着跑。有人毕业就进了大厂,有人年纪轻轻就获奖无数,有人朋友圈里全是旅行打卡的照片,对比之下,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做成。可在“敬自己”的镜头里,没有这样的比较。为陌生人让了一次座,同样值得被赞赏;配合同事完成一个项目,同样应该被肯定。
需要看到,自我肯定不能落于固步自封或自我陶醉。但学会不把个人价值捆绑在功利化评价里,懂得欣赏自己的每一步成长,接纳自己的每一次不完美,也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。职务不必都长成玫瑰的模样,雏菊有雏菊的烂漫,蒲公英有蒲公英的自在,又何必活成他人眼中的“标准答案”?
看到自己,接纳自己,拥抱自己,疗愈自己。此刻屏幕前的你,不妨也试着跟自己碰个杯——敬这一天别人目光下的平凡,也敬这一天唯自己才知的不平凡;敬那些没说出口的委屈,也敬那些藏在心底的欢喜。生活或许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,但认真生活的你,本就值得一份仪式与郑重。
这正是:
杯酒遥敬岁月长,微光亦可映星芒。
平生莫羡千帆竞,自有清风入我舱。
大家晚安!
(文|常晋)
散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